老师布置作业数一万粒米,算是奇葩作业吗?
没有找到相关结果
已邀请:
10月11日,江西宜春一家人称当天孩子的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,就是在家数一万粒米,全家出动和孩子一起在桌上认真数米。家长表示:不管老师会不会检查,但态度要端正。
从视频中看,一家人数米的态度的确很端正,米粒都摆在桌上,用铁片拨拉着数,力求精准到颗,让人非常清晰地感觉到,1万粒米真的还是挺多的,果然是“粒粒皆辛苦”啊!
有网友质疑,这样的作业的意义在哪里?让全家人一起数米锻炼眼力吗?这算不算是故意为难家长的“奇葩作业”?还有人表示,全班那么多学生,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复核吧,那怎么知道谁数对了谁没数对,这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,认真就输了。
检索一下,其实“数米”作业并不罕见,很多学校都布置过,虽然数的数目有所不同,但俨然已经是中小学创意作业的保留项目。而早就有中小学名师解析过,这项作业其实并不是要求学生“简单粗暴”的数米,而是希望孩子在感觉到“硬数”很难的时候,能够想方设法去“偷懒”,去采用别的方法,以达到数米的目的。
回过头去再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,这道题目与我国古代的“曹冲称象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样一看,就有很多种方法来完成这道“奇葩”题目。例如,先称50粒米的重量,记录下来,50粒乘以200得一万粒米,那么我们就只需要再称200个刚记录的50粒米的重量,这个重量大概就是一万粒米的重量,也就得出了大约有一万粒米。
实际上,老师的本意应该是百粒米称重,然后推导出万粒米是多重。许多评论区里“不知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用意是什么?锻炼学生的意志力?还是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,寻找最简便快捷的方法?还是提醒学生珍惜粮食,拒绝浪费?”的疑问,都可以得到回答。让学生发散思维,找到解题思路,而不是真的去数,应该才是这个作业的最终目的。
所以,有没有一种可能是,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没有明确地凸显出来,而家长又习惯性地帮孩子“代劳”,让一个原本可以有所发散、有更多意义的作业,变成了全家的体力劳动。
从视频中看,一家人数米的态度的确很端正,米粒都摆在桌上,用铁片拨拉着数,力求精准到颗,让人非常清晰地感觉到,1万粒米真的还是挺多的,果然是“粒粒皆辛苦”啊!
有网友质疑,这样的作业的意义在哪里?让全家人一起数米锻炼眼力吗?这算不算是故意为难家长的“奇葩作业”?还有人表示,全班那么多学生,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个的复核吧,那怎么知道谁数对了谁没数对,这就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,认真就输了。
检索一下,其实“数米”作业并不罕见,很多学校都布置过,虽然数的数目有所不同,但俨然已经是中小学创意作业的保留项目。而早就有中小学名师解析过,这项作业其实并不是要求学生“简单粗暴”的数米,而是希望孩子在感觉到“硬数”很难的时候,能够想方设法去“偷懒”,去采用别的方法,以达到数米的目的。
回过头去再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,这道题目与我国古代的“曹冲称象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样一看,就有很多种方法来完成这道“奇葩”题目。例如,先称50粒米的重量,记录下来,50粒乘以200得一万粒米,那么我们就只需要再称200个刚记录的50粒米的重量,这个重量大概就是一万粒米的重量,也就得出了大约有一万粒米。
实际上,老师的本意应该是百粒米称重,然后推导出万粒米是多重。许多评论区里“不知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的用意是什么?锻炼学生的意志力?还是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,寻找最简便快捷的方法?还是提醒学生珍惜粮食,拒绝浪费?”的疑问,都可以得到回答。让学生发散思维,找到解题思路,而不是真的去数,应该才是这个作业的最终目的。
所以,有没有一种可能是,老师布置作业的意图没有明确地凸显出来,而家长又习惯性地帮孩子“代劳”,让一个原本可以有所发散、有更多意义的作业,变成了全家的体力劳动。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0 个回复